创新苏州,各路英才凤栖之地!
千秋伟业,人才为先。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发出了建设人才强国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翻开苏州的城市发展篇章,“人才”这一关键词力透纸背。
1月5日,在“新年第一会”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上,“人才”成为了会议的高频“热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路宝强调,“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我们将为一流的人才搭建一流平台、实现一流价值,形成引人聚才的‘强磁场’”,苏州再一次敏感地把握住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命脉。
进入新时代,苏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人才工作不断破圈、出圈、融圈,引得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全市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总量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41%、70%,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人数连续9年位列全国第一,省双创人才数连续15年位列全省第一,连续十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城市”,两次入选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从令人瞩目的数字,探看这座“人才之城”的雄心,苏州的“谋”与“动”步步精准、招招过硬,一幅“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画卷正在姑苏大地徐徐展开。
底气·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产才融合成为苏州人才发展的鲜明特色
长江奔涌,奋楫争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千百年来,苏州承袭“状元之乡”的文雅精致,发扬“院士之城”的崇文重教,以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滋养着代代苏州才俊。王淦昌、王大珩、程开甲、杨嘉墀等老一辈苏州籍科学家秉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以爱国情、报国志、苏州心砥砺后辈,是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榜样。
去年11月,苏州大学教授迟力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她在谈及缘何来到苏州时,说道:“是苏州大学的科研创新氛围以及苏州这座人文历史底蕴之城的独特魅力,让我毅然决定留在苏州。”在迟力峰看来,人文荟萃的苏州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这是她选择苏州、留在苏州、爱上苏州的重要原因。
人才赋予了这座古城深厚的底蕴,而如今,各路英才的汇聚更让苏州迈向未来时底气十足。2021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这与苏州长期以来坚持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密不可分。
苏州始终把产才融合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最鲜明特色,紧贴产业需求靶向引才,加快人才链向创新链产业链布局,推动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立足产业端、需求侧,先后制定出台了顶尖人才(团队)“一人一策”、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姑苏创业天使计划等专项人才政策,集聚了一大批支撑产业发展的战略科技人才、双创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
全市2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人才的交汇点,集聚了85%领军人才和65%高层次人才,创造了80%以上的GDP和工业总产值。98%的领军人才企业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纳米新材料更是入选了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超过20个院士团队、7万多名产业创新人才,构建起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产才融合发展的“苏州经验”。
朝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构筑招才引智矩阵,苏州人才引育有“战术”
一座城市的朝气,离不开人才的力量。觅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方能有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苏州持续拓宽招才引智渠道,通过平台引才、赛事引才、资本引才、以才引才、云端引才等多种方式,为各路英才“加盟”苏州搭建了一座座“鹊桥”。经过多年的深耕,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赢在苏州”国际创客大赛、“校园苏州日”活动等一系列重大引智活动,已经成为了苏州向全球人才发出的“金名片”。
走进超视界激光科技(苏州)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挂满各类专利证书的“证书墙”。从2016年3月正式落户苏州,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超视界已经一跃成为拥有全球首款白色激光探照灯技术,且成长为全球第二、亚洲首个实现白色激光车灯量产的企业。
将时针拨回到2015年,彼时创始人之一的黄帆还在法国巴黎十一大学留学,带着和团队自主研发的“激光探照技术”等待着机会。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赢在苏州”国际创客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正是这个契机,让黄帆了解到了苏州优惠的创业政策和优质的营商环境,他毅然决定回国落户苏州,接下来,苏州也见证了黄帆和他的团队实现梦想的每一步。
黄帆的创业故事,正是苏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苏州携手“各路英才”的创业故事仍在继续。
2021年7月10日,第十三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吸引了3010位人才携带3139项目参会,再创历史新高。作为苏州招引全球人才的主阵地,创业周自200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已累计吸引了4万多全球高端人才来苏对接,落户项目9000多个,获评市级以上领军人才超1100多人次。
苏州不仅是一座创新创业的城市,也是一座爱才重才的城市。聚纳天下英才,仅仅是第一步。苏州要让人才在苏州现代化建设中“各展其才”“各尽其用”,更要成为这些“逐梦人”“追光者”成长和发展的沃土。
去年5月23日,姑苏实验室被央视新闻频道重点介绍,这个致力于成为新材料领域国家战略性科创基地的实验室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作为首批“江苏省实验室”,姑苏实验室肩负着争创“国家实验室”的使命,而人才正是它蓬勃发展的最强支撑。400多人的姑苏实验室,科研人才占比超过了90%,一半以上都是博士学历。
除了姑苏实验室,苏州始终坚持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和“从0到1”原始突破,大力推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太湖科学城、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建设,已建成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79家,累计引进大院大所超130家,中科院在苏建设的科技载体占其全国布局的五分之一。这些高能级创新载体的布局,为各类人才大显身手、大展宏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锐气·拆除阻碍“篱笆墙”
立说立行,制度改革快、准、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只有把阻碍人才发展的各种“拦路虎”“绊脚石”都扫除了,才能让更多千里马在创新创业赛场上竞相奔腾。
近年来,苏州围绕引才留才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市级层面已经累计出台了50多项人才政策。“十三五”期间,苏州对人才政策进行提档升级,从2016年的“人才新政40条”,到2020年的“人才新政4.0版”再到2021年的“人才制度改革十五条”,人才政策体系架构不断巩固、标准力度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海量的人才政策,常常让人才在申报时无从选择。2021年7月,苏州推出了“苏SHOW才”政策一点通平台,打破部门行政壁垒,实现人才政策的个性化匹配和便捷化申报。现在只需要短短几秒,平台上的“政策计算器”即可为人才及其关联企业勾勒“数据画像”,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政策的精准匹配,生成政策适配报告。上线以来,已有60余万人才使用了该平台。
2021年12月,“苏show才”正式上线租房贴“一键兑现”功能,仅需简单的申领和提现步骤,即刻到账。租房贴以往都是通过企业来发放,流程多、速度慢,该程序上线以来,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了补贴“秒兑现”,网友惊呼:“5秒操作,5秒到账,体验感极佳。”
苏州对外开放度高,外籍人才众多,但国内外人才评价标准的差异,使许多取得国际职业资格的人才到了国内往往面临“认可难”的问题。对此,苏州主动接轨国际人才评价标准,率先开展职业资格比照认定,累计发布了5批344项比照认定目录,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即可比照认定享受相应待遇。
去年,太仓市政府和中国德国商会签署AHK学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发布18项中德人才评价证书互认目录,更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中德专技人才之间的互认。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重作用,是苏州下好人才制度改革“先手棋”的关键一招。在各部门的推动下,人才猎聘联盟、人才创投联盟、“创·无忧”才富顾问团等人才社团相继成立,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等一系列金融产品集成推出,一大批优秀的科技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投资本落户苏州,搅活了市场参与人才资源开发的 “一池春水”。
苏州木槿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傅鹏没有想到,才成立不到2年的公司,可以顺利且快速地拿到姑苏人才基金3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2020年,木槿化学进入业务增长期,资金缺乏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瓶颈。姑苏人才基金的投资人主动上门联系,企业硬核的业务能力、领先的技术水平、澎湃的创业热情打动了投资人,让其顺利获得投资。
自去年4月,苏州市人才办联合多家单位发起设立“姑苏人才基金”以来,像木槿化学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在该基金的直接撬动下,已有超20亿的社会资本投向了苏州的领军人才企业。
和气·诗意栖息“都挺好”
多措并举,真心实意当好“店小二”
“人到苏州才有为”,这是苏州对人才的承诺,也展现了苏州服务好人才的自信。
近年来,人才乐居、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姑苏英才卡等一项项“真心实意”的服务举措,直面人才来苏后的“房子”“孩子”“身子”“面子”“圈子”问题,让不少人才深感在苏州创业、工作、生活,一切“都挺好”。
省双创人才米山,因工作需要临时出差2天,但由于他本地并无其他亲友,在上小学的孩子没人照顾。事出突然,在向同事、孩子老师、家政服务等求助后一直没找到很稳妥的解决办法,“走投无路”下,选择了与其一直保持联系的苏州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
尽管超出了业务范畴,中心工作人员看到米山焦急的模样,也是“急人之所急”,立刻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帮助。最后为了安全起见,同时考虑到其孩子白天还需在张家港上学,在与张家港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沟通后,由其派专人进行照顾,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
作为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可以为人才提供 “一揽子”专属服务,成立以来已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11000余人次。
对待人才,苏州向来舍得下“血本”。为了让人才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苏州从2018年开始实施人才乐居工程,集成推出“租房贴”“购房贴”“助力贷”等6项组合拳,至今已有超8万名人才申报,补贴总额超6.9亿元。
去年10月,苏州更是在全市层面召开了人才公寓建设推进会,为人才乐居服务升级按下了“快进键”。会上,不但发布了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和便于人才查找的“人才公寓热力图”,更是郑重承诺“未来三年将提供不少于10万套人才公寓”,十个县市的组织部长共同上台“亮家底”“定目标”,让广大人才切实感受到“苏州温度”。
大气·融圈建圈扩圈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速推进区域人才协同发展
视野打开格局,开放推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近年来,苏州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用好中新、中德、中日、海峡两岸等高层次开放平台,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等一大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落户苏州,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开放合作新局面。
去年6月21日至24日,酵母与生命科学主题会议在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发起者之一的北京大学孔道春教授表示,“这次在苏州冷泉港召开的酵母会议,是第一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型酵母会议,希望这个会议能较大推动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
作为冷泉港实验室百年历史上在海外的第一个分支机构,自正式启动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100多场高端学术会议,将300多位各国院士、6500名青年科学家邀请到苏。这其中包括12名诺贝尔奖得主,有7名更是在苏州冷泉港公开发表研究后才荣获这一荣誉。冷泉港亚洲还直接或间接介绍了一批高水平团队来到苏州创新创业,极大促进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互通则齐心,齐心则事成。
去年2月26日,在苏州吴江工作的外籍人才翁文星拿到了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首张“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这意味着翁文星可以在医疗保障、公积金贷款、子女教育、通关便利等方面享受上海市民待遇。这满足了示范区海外人才全方位需求,也促进了示范区内国际人才顺畅合理流动,推动人才发展由各自为阵走向合作共赢。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大背景下,苏州加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贯通、人才跨区域资格互认、公共服务对接并轨等方面的一体化,抓住机会积极打造人才蓄水池。
全国首个跨越两省一市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次举行可以“三地互认”的高级职称联合评审、发布首张个人、首组家庭式跨区域“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推动苏州成为长三角人才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之城,形成人才资源共享、人才政策协调、人才制度衔接、人才服务贯通的开放环境。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新的“赶考路”上,苏州将以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人才团队在创新集群中的关键作用,努力成为人才高地节点之城、海归创业首选之城、产业创新标杆之城、创投资本活跃之城,让各类英才各得其所,让各路贤士大展其长,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来源:姑苏人才、苏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