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创业周落户人才!黄帆:“用更多科研创新回报祖国,是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7月10日,2022年(第十四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第三届苏州科学家日盛大开幕!同天,人民日报推出“创新创造 人生出彩”系列,聚焦各行各业青年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赢在苏州”全法创新创业大赛落户苏州的青年企业家黄帆也位列其中,黄帆紧盯科技前沿,攻坚克难,在青春奋进中实现人生出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黄帆:“用更多科研创新回报祖国,是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打开电脑,远在50公里之外阳澄湖畔试验田里的实时景象近在眼前:绿莹莹的鱼塘深处,一群群大眼睛、胖嘟嘟的鲈鱼在画面中轻快地游来游去,能清晰看到它们正在觅食、排便、吐泡。一般来说,鱼塘中因有饲料、水生植物等,水体是浑浊不通透的。那么,这个高清画面是怎样实现的?
“这样的画面并不是直接‘拍’到的,而是‘算’出来的。”苏州蛟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帆告诉记者,秘密就藏在安装于鱼塘池壁上的水下监测传感器里——不同于传统成像的“所见即所得”,这种传感器通过激光测距,能从模糊光影中全方位搜集信息,从而得到增强的压缩信号,在降噪后经过精密的算法解析,“拼”出清晰的图像。目前,这一“黑科技”设备已遍布苏州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各级养殖田,能实现精准投喂、及时监测,提升农产品品质。
今年4月,35岁的黄帆凭借“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激光测距成像系统”项目,在科技部主办的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上,斩获总决赛最高奖项。“激光雷达测距中,为了分辨不同像素的光源,通常需要多路传感器,不仅成本提高而且会互相干扰削弱信号,我们的技术是只用一个传感器接受所有光源,通过算法还原图像,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强了信号。”黄帆说,除了用于农业生产,该项目也在智能驾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可以在雨雪天、雾霾天等恶劣环境下实现500米以上物体测距及成像功能。
黄帆是一名留学归国创业青年。他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赴法留学,一直在激光照明和成像领域钻研深耕,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博士毕业的2015年,他站到了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
是更改国籍留下,还是回国从事科研?“我留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学以报国。”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当年9月,黄帆和同学参加了苏州市政府在法国举办的“赢在苏州”创新创业大赛(欧洲站),凭借激光传感器项目获得一等奖,就此与苏州结缘,带着5名博士同学一起归国创业。
创业之初,黄帆就致力于原始创新,希望实现从“0到1”的突破。和汽车上标配的LED灯、氙灯相比,激光大灯的光电转换效率更高,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研发出高质量的激光汽车大灯,是黄帆回国创业发起的第一个项目。
“创新没有捷径可走,科研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坚持到底才能柳暗花明。”黄帆说,从2016年到2019年,他和团队成员们从研究市场定位着手,一遍遍打磨加工工艺、尝试了上百种材料、做出三代产品,最终研发出一款能耐受强光冲击的人工陶瓷材料,从而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产业化,不但在激光大灯领域占领国内市场最大份额,还出口到海外市场。
创业以来,黄帆先后吸引了多名海外归国博士加入自己的团队,大家因为有着共同的科研目标和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并肩作战。这支近70人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今年5月,黄帆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用更多科研创新回报祖国,是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他说。
(来源:人民日报)